2025-05-04 16:45
回复@Luchenghao:是的。在五四青年节,我引用一位百岁老人的话,让大家感受一些向上的青春气。//@Luchenghao:五四青年节
2025-05-04 15:44
杨振宁在 2007 年为自己的一本文集定名《曙光集》。该书的序言我尤其喜欢。真情流露又含蓄细韧,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心声。我无法切身感受到这种生于民族的长夜,直到耄耋之年方见曙光的心境,但细细读下来,也能体会一二。
杨振宁当时认为虽见曙光,但毕竟年事已高,看不到天大亮了。然而他毕竟有期颐之福。十年后的 2017 年,他 95 岁时又出版了新书《晨曦集》,在序言中他写道:“当时觉得改革开放 30 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 30 年,我自己看不到了。没想到以后 10 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在新书首发式上,他表示,希望到 100 岁的时候出版一本《天大亮集》。
以下是《曙光集》的序言:
//==
1918年钱玄同写信请鲁迅(1881—1936)为《新青年》杂志写稿,鲁迅回答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可是后来鲁迅还是写了,写了有名的《狂人日记》,署名“鲁迅”。
那是五四年代,是提倡“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年代。我正是出生于那个年代。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1877-1927)离开清华园内西院18号住宅,坐人力车到颐和园,在鱼藻轩投水而死。遗嘱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后来陈寅恪(1890—1969)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说: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1929年10月我随父母亲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那时我七岁。后来听到王国维自杀的传闻,记得曾和同班同学熊秉明、郑士京在18号门前徘徊;曾到颐和园看水边的石碑:“海宁王静安先生殉国处”;也曾诵读清华园工字厅东南小土坡下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1938年夏清华、北大及南开三校迁到昆明,成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由于校舍未造好,文法学院暂迁蒙自。陈寅恪到蒙自后作了一首诗:
南湖即景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那时我是联大一年级学生。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
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会验证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话: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杨振宁
200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
==//
2025-05-04 16:24
三角龙:“抱歉占用了公共资源,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让大家认识我。”
2025-05-04 15:44
杨振宁在 2007 年为自己的一本文集定名《曙光集》。该书的序言我尤其喜欢。真情流露又含蓄细韧,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心声。我无法切身感受到这种生于民族的长夜,直到耄耋之年方见曙光的心境,但细细读下来,也能体会一二。
杨振宁当时认为虽见曙光,但毕竟年事已高,看不到天大亮了。然而他毕竟有期颐之福。十年后的 2017 年,他 95 岁时又出版了新书《晨曦集》,在序言中他写道:“当时觉得改革开放 30 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 30 年,我自己看不到了。没想到以后 10 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在新书首发式上,他表示,希望到 100 岁的时候出版一本《天大亮集》。
以下是《曙光集》的序言:
//==
1918年钱玄同写信请鲁迅(1881—1936)为《新青年》杂志写稿,鲁迅回答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可是后来鲁迅还是写了,写了有名的《狂人日记》,署名“鲁迅”。
那是五四年代,是提倡“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年代。我正是出生于那个年代。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1877-1927)离开清华园内西院18号住宅,坐人力车到颐和园,在鱼藻轩投水而死。遗嘱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后来陈寅恪(1890—1969)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说: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1929年10月我随父母亲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那时我七岁。后来听到王国维自杀的传闻,记得曾和同班同学熊秉明、郑士京在18号门前徘徊;曾到颐和园看水边的石碑:“海宁王静安先生殉国处”;也曾诵读清华园工字厅东南小土坡下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1938年夏清华、北大及南开三校迁到昆明,成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由于校舍未造好,文法学院暂迁蒙自。陈寅恪到蒙自后作了一首诗:
南湖即景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那时我是联大一年级学生。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
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会验证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话: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杨振宁
200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
==//
2025-05-04 14:44
这几天集中读了一批白左知识分子的文章。白左知识分子和白左还是有区别的。白左知识分子毕竟是知识分子,思维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还是有的。所以在白左知识分子的文章里甚至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无论哪一类左翼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好像只要听取他们的建议,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这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即使是我,对其也不总是完全免疫)与他们长期以来的挫败是那么格格不入。”
2025-05-04 13:37
作为一名技术员必须纠正个关键逻辑:设备自动连接Wi-Fi的核心依据单纯是SSID+密码,而非BSSID(路由器唯一MAC地址)。 🔗查看图片
2025-05-03 20:07
#女生手机自动连上酒店WiFi被分手#作为一名技术员必须纠正个关键逻辑:设备自动连接Wi-Fi的核心依据是BSSID(路由器唯一MAC地址),而非单纯SSID+密码。即便两家酒店Wi-Fi名和密码相同,只要路由器硬件不同(MAC地址唯一),设备就会视为两个独立网络。换句话说:若女生从未在涉事酒店输入过密码,手机绝不可能自动连接——系统底层会通过MAC地址判断“这是新路由器”,必须手动确认才能连接。所谓“曾在别处连过同名网络所以自动连”,是对Wi-Fi协议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