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0 23:55
问题的核心还是为什么这种妖孽能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否则的话,校方请一个在央视办过系列节目,清、北、复、交全都讲过的人也没啥大毛病: 🔗查看图片
2012-05-21 20:26
关于“体质”问题,我觉得是这样:西医是白人根据白人的“体质”发展出来的,也许没错。但居然还适用于非洲裔,适用于拉丁裔,适用于阿拉伯人……唯独不适用于中国人。我觉得,嗯,怎么说呢,挺神奇的。
2012-05-21 16:10
它们说月子里洗头吃冰激凌就会如何如何。你说外国人都这么干也没事啊。然后它们说外国人和中国人体质不同。你说很多中国人这么干也没事啊。它们说现在是没事,老了才会发作。你说许多海外华人这么干,老了也没事啊。它们说海外华人常年吃西餐体质已经不同了。
2019-02-25 09:45
2011-09-27 23:02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2、“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天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三首消极颓废的诗,与当代妇女同志共勉。
2023-04-11 08:24
renew
2012-04-13 14:01
有些人一看到“普世价值”这类词儿,就无名火起,顿时分泌出四两肾上腺素。在他们看来,这都是洋人输出的价值观,信这些是被洋人忽悠的表现。对这些人说话的时候,不妨换换词儿。提契约精神,可说《论语》中的“言而有信”;讲普世价值,可改谈旧儒陆九渊、新儒冯友兰的“东圣西圣,心同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