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7 13:50
科幻影视为什么有很多所谓“硬伤”?
我跟几个搞影视的人聊过相关话题。从他们的角度看,很多题材的科幻影视如果坚持没有“硬伤”,而是忠于科学,拍出来很可能就不好看了。而影视作品毕竟不是论文,当然要以好看为第一。就像相声要以好笑为第一,别的放在后面。所以这很大程度上不是编剧懂不懂科学的问题。
即使对科幻小说来说,“硬伤”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科幻作品对未来科技的幻想有两类,一类老老实实以已知科技为基础。这种很容易露怯。比如阿西莫夫对银河帝国的想象也无非是“核能削皮刀”“核能洗衣机”。所以直至今日,还有些心理状态很独特的人因此认为《基地》的毛病很大,不值得看。
还有一类作者会直接给出一种全新的体系,类似“哇卡哇卡削皮刀”,“咕叽咕叽洗衣机”。这样一般人就挑不到毛病了,就像我们不会去说《魔戒》不符合科学一样。
科学—幻想—作品,首先是作品,其次要有幻想,最后才是要有科学元素。科幻不是科学,不负责传授知识,甚至也不负责让你热爱科学。科幻作品的用处主要是让那些善于想象和思考的人带着大多数不善于想象和思考的人一起想象和思考。
2024-06-12 10:29
有这帮人在,欧洲的互联网产业能搞起来才怪。绿党火电核电都不要,还要什么互联网。 🔗查看图片
2024-06-10 21:41
昨天大选完看了眼推特舆论,发现德国人对绿党真的是已经受够了,无论是各家媒体下的评论区都在拍手称快,大部分人的态度还是「掉得不够多」。16-24的小孩子们,上一次19年投票的时候,是34%投给了绿党,这次掉了23个点,只有11%投给了绿党,在自己的基本盘里,年轻人已经吃不起饭了,自然不会想得起来投绿党。不过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从绿党转向了AfD,基本上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到了另一个极端。
跟朋友讨论了一下,法国那边,建制中左和建制中右都垮了,左边垮得更厉害。社会党里的建制中左,被马克龙吸收得不少,剩下的左边,只剩下梅朗雄这种。很多极端左转向极端右,甚至我预感,勒庞上台只是时间问题。
剩下的其他国家里,意大利,荷兰属于极右已经是第一大党,在接下来5到10年里,欧洲最后的格局可能就是CDU/CSU不得不捏着鼻子和AfD合作,之后欧洲主流国家里基本上无一幸免。(如果不算英国工党接下来的大胜的话)。
很多人问为什么欧洲会走到今天,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日子不好过了。因为08年以后欧洲整个基本上经济上没怎么发展,属于停滞了10到15年(跟美国相比),欧洲基本上算是彻底错过了互联网时代这一波的增长。在2008年以前,日子属于和美国是差不太多,08年之后则彻底距离被拉开。
之后好几次难民危机,乌克兰战争,能源和食品危机,都是直接影响了欧洲人,绿党无止境的环保政策,关停核电站,推高能源使用成本,直接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把很多政策上的问题,例如住房标准环保政策过高导致的建筑物不足,租金上限导致房东不愿意进入租房市场,国家投资不够导致的基础设施老化,这些问题被极右一股脑推给了移民。
除此之外,人们会天然地将当下的问题归因在现任者上,而这十几年里,恰好执政的大部分都是中左,即便是在德国遭受最大影响的是CDU,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属于中右中比较偏左的形态。人们很容易被从左边拉到右边,但却很难被从右边拉到左边。除此之外,左派的受众越来越变成都市阶层,受过教育的中产白领,关心移民环保性别等一系列问题,政策和议题上的倾斜,也就会对底层造成一种「我实际上被自己人抛弃了」的感受。(这点上我不是说关心这些不对,只是放眼往过去,这确实是一个影响因素,这点可以参见脱欧和川普上台,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论述,我就不展开了,例如可以去看看卷福演的那部电影)。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不止欧洲有,眼看全世界,在当下这个状况下,可以说除了美国没有人日子好过的,但是美国自己也有自己的问题,到今年下半年,估计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至于我对未来,整个社会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意识到极端主义所带来的危害,这是一个漫长的疗愈过程,只能寄希望于社会的自我修复机制。
2021-04-02 20:57
电视版《雪国列车》比电影版强多了。
其实电影版也很好。但电视剧里有詹妮弗·康纳利。
从 10 岁到 50 岁,专业艳压群芳 40 年。
丈夫还是幻视
2020-04-09 12:00
ABC NEWS 的消息,说美国情报部门去年 11 月就通过“wire and computer intercepts”获得了武汉地区新冠病毒流行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