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2 12:01
我见的人越多,越感觉人生很大程度上是 GENE/MEME 决定的。有一个同事,孩子从小看他写程序,又跟着学,加入学校电脑协会后不久,会长找到他要让贤,说自己和他比起来实在没脸再当会长了。一个清华教授,孩子几岁时上了数学兴趣班,然后就不肯改上别的班,说学别的”就不能上特别有意思的数学课了”。
2022-12-18 21:59
0.2-0.6 这个范围不是考虑体重给出的,是针对不同疾病: 🔗查看图片 //@来去之间:“为什么说明书要给一个 0.2-0.6 的范围而不直接让大家都用 0.6 呢”——因为这个用量按体重的啊
2022-12-18 21:28
之前@来去之间 提到的布洛芬的用法问题,我没在原话题下说,因为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布洛芬的确每次可以用 0.2-0.6,每天最多 4 次。也就是说每天最大可以用 2.4。但为什么说明书要给一个 0.2-0.6 的范围而不直接让大家都用 0.6 呢?
因为使用药物永远都是风险 vs 收益的权衡。
布洛芬毕竟还是存在不良反应的。即便在说明书剂量范围内,也应该尽量少用而不是多用。虽然最大剂量可以用到 0.6,但一般是用于类风湿等疾病而不是退烧的。这就是风险 vs 收益权衡后的结果。
另外,体温升高总体来说是人体应对感染的一种机制。比如,发烧时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有助于人体对抗各种病原微生物。具体到新冠,体温升高还有别的好处。比如新冠的 ORF8 蛋白会干扰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而体温升高则有助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从而对冲 ORF8 的这种作用。
然而发烧也会让人很痛苦。为了减轻痛苦,我们可以选择放弃一部分体温升高带来的好处,并承担一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说退烧药的使用以减轻痛苦获得相对舒适为目的,而不是以把体温降低到正常值为目的。
如果把患者对疗效的评价作为目标,那么确实应该让其直接使用较高的剂量。这样患者的痛苦有更大概率得到迅速而明显的减轻,于是更容易对医疗服务做出正面评价。
但如果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目标,则应该让其先从小剂量开始吃。如果 2 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仍然很不舒服再试着增加剂量。
2013-07-13 19:19
回复@keithcool: 我回那个微博前看了苹果的充电器电路图。苹果的电路比较复杂,保护机制也多,但连续多个元件击穿的情况下仍可能漏电,概率当然极小。山寨充电器就不好说了。 //@keithcool:这个过几天苹果应该出面解释吧。如果有同学拆解分析一下各个主流厂家充电器的电路设计就好了。@呆呆_陈江
2013-07-13 18:51
顺便说一句:iPhone充电器电死空姐那个事,大家不必太担心。里面变数很多,首先信息来源可能有误;其次用的充电器也可能并非苹果原装;再次虽然即使原状充电器也可能由于凑巧若干关键电子元件损坏引起触电,但这种事情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远比手机电池爆炸的概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