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12:43
就像财经博主分析经济形势,下面问的肯定都是“你就告诉我买哪个股票”
2018-07-24 12:43
前几年收到一个礼物,是个电子体重秤,就一直放在办公室。前阵子偶然称了一下,发现体重好像轻了几斤。然后接下来的几天以平均每天 400 克的速度迅速降低。这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窃喜自己终于瘦了,但我们学过医的人就会想是不是得癌症了。
于是我开始考虑怎么安排家里人将来的生活;考虑给儿子留几封信,把我一生想明白的道理告诉他;考虑帮实验室的年轻人规划他们各自未来的发展。
然而今天上午测了两次体重,前后两次的数据就差了很多。于是我注意到这个体重秤的传感器是在底部四个脚上,那么很可能体重秤必须放在坚硬的地板上才能得出稳定准确的读数,而我们办公室用的是地毯。于是我试着把体重秤放到比地毯更软的瑜伽垫上再称——结果一下轻了 50 斤。
2023-08-24 21:43
#日本将用700亿日元处理核污染水负面信息#//@祝佳音:700亿是什么意思?//@归蝶:我也不同意最后一段,文明进化就是有时间顺序,有优势优劣势很正常,骄傲传承的地方为什么非要模糊说法,模糊理论视线,而且有点怀疑是700亿开始起作用了吗
2023-08-24 18:07
我从小就是吸收着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长大的,所以在娱乐作品全球化这方面,我想我们这一代比任何之前和之后的人都更得益于此,也更对此秉持开放的态度——别管是谁出的,好看就行。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有些基于同种环境、同种思维模式而产出的作品就是比其他国家的作品能令我共情。这不代表其他国家的作品不好,只是有些东西更适合我。
我本身也偶尔写点很欠的东西,有头没尾的小说,高中到大学时期我的小说主角都是外国人名字,故事也发生在架空的世界,之后我越来越喜欢用老张老王,再之后我开始试着用哈尔滨方言(其实普通话基本一样)和一点儿北京话。这个过程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思考,只是我顺着自己舒服的方向写下去。
中国文化也不一定要是古文,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上半年那个动画片,猪妖和鸟妖那个小动画,里面的猪妖的社畜感就是中国式的,我相信和日本的、印度的和美国的都有细微不同。妈妈的唠叨也是中国式的,和日本的、印度的和美国的也有细微不同。我相信一个美国人看到这个片段是会有一定比例的耗损的,大概只能接收到创作者表达的90%。而我作为一个有相同成长经历的人,就可以接收到100%。
看到外国人感受中国文化,的确有一种“今天我也来当当这个领域权威”的快乐。有些东西他们不懂,跑来问,解释之后,他们似懂非懂。比如黑神话一开始的视频,“如意金箍棒”五个字亮起来,中国人弹幕都炸了,外国人就有点茫然,你知道这种感觉是很难向外国友人介绍明白的,诗就是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外国友人问为什么这么炸,你其实也很难解释明白。你跟他说这根棍子巨牛逼,从龙宫里抢的,超级重,能变大变小,他点点头说懂了,但你知道他没真懂。这个过程一方面让我感慨之前看外国作品我可能丢失了很多乐趣,一方面也觉得有些东西我能比外国人感受到更多乐趣。当然有些人很狭隘,觉得这说明了什么,或者想用这些证明什么,我觉得这什么都不说明,基本上就和《漫长的季节》是个东北题材一样,让我觉得有点儿骄傲。你们可以更了解我了,可以了解我的童年梦想,我的英雄,我成长过程中那些影响和塑造了我的东西,也仅此而已。
我并不觉得中国文化冠绝全球,也不觉得中国古人就格外聪明,也不觉得中国文化比什么日本文化、德国文化或得克萨斯文化整体更高明。只不过我更熟悉它,也更能和它共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