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3 22:55
前面说的“七夕白虎团”,其中一个梗是当年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估计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这部戏是讲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展现了中朝友谊,不过我觉得腐女们可以看出别的味道来。
2020-05-14 14:58
回复@姨看书就困: 《物理》杂志上有篇报道:🔗网页链接 //@姨看书就困:有视频吗?
2020-05-14 13:35
去年十一月我参加了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咖啡馆”活动,聊了网络安全的相关的话题,也谈了我对技术的一些思考。一位科学院的领导听了我的演讲后,问了一个有点尖锐的问题:“你觉得你的创造力还能保持多久?”
2013 年的时候,我曾觉得这一年的工作可能就是人生巅峰了。到了 2014 年我觉得这次可能真的到头了。2015 年我发现还有很多其它新世界的大门也为每一个人敞开。2016 年的时候我又发现其实旧世界里也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新路。直到今天,我仍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所以我很自信地回答说:“再有十年没问题。”
有很多一辈子折腾一个方向的老专家,技术地盘意识非常强烈。这倒也罢了,关键是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经这样了。他们还没做出什么来,但已经有了“我粉过的爱豆别人都不许粉”的心态,开始敝帚自珍了——老专家们好歹是个戴森自珍。
这是非常糟糕和悲哀的。如果把“可乐加曼妥思”式的东西上升到“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的程度,其实也就等于放弃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2013-05-23 19:21
微博要是能提供“灰名单”功能就好了,可以把某些账号分门别类存下来,但不做其它操作。到目前为止我微博的黑名单还是空的,即使对某些比较那啥的账号,我也并不想把它们拉到黑名单,我只想收藏它们,就像当年那些博物学家们收藏从偏僻的大陆上获取的珍稀物种标本一样。要不然想用的时候真挺难找。
2019-10-15 12:04
很多年前,我刚开始研究绕过 ASLR 的时候,那会儿 IE 也刚开始搞多进程,新开标签页就新建一个进程。于是我想到用暴力开启标签来穷举地址变化。但那时候 IE 已经开始对弹窗进行了限制,必须要有鼠标事件才能触发自动新建标签。我就给整个页面做了一个大 DIV,设置上鼠标事件。那么用户打开攻击页面后,只要鼠标在页面上任何地方动一下,就会触发打开大量标签的行为。同时因为每个标签进程崩溃后系统会重开 3 次,所以一次就可以获得相当多的地址探测机会。
把微博开屏广告设计成只要碰了屏幕任何地方就会关注广告主的人,我觉得你应该给我交点专利费。
2023-01-01 18:52
我从小有严重的鼻窦炎。每次感冒后都要发作。一发作就是个把月好不了。去医院看过不知道多少次,没啥好办法。鼻窦炎的痛苦,可能只有得过的人才能体会。而且这玩意儿还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
到高中的时候,我实在受不了,就搞了一次神农尝百草。我把我们家所有抗生素,每样都制成溶液。不溶于水的就研成粉。每次试一种,往鼻子里喷。连喷一个星期,看效果。
最后还真让我找到一种灵验的。此后多年我一直用这个治鼻窦炎。每次基本上都是一天见效,三四天就好。这种抗生素因为在人群中已经广泛耐药,在当时已接近淘汰。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在广泛耐药的情况下能治我的鼻窦炎。差不多在我工作之后,那个药就彻底被淘汰了,只能买到兽用的剂型。所以后来我又用了很多年的兽药。
除了极可靠的两个朋友外,我从没跟人说过这到底是什么药。因为我能对自己负责,但我担不起让别人把一种兽用药往鼻子里喷的责任。
***
我以前手上长过两个疣,俗称瘊子。一个在手背,一个在手腕。因为不痛不痒,所以也没去医院看过,就这么长了好多年。大约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忽然发现手背上的疣变小了,手腕上的也似乎有好转。又过了一阵子,手背上的疣几乎看不见了。
于是我就在脑子里开始排查最近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想出来了——家里新买了一种号称可以消毒的香皂。我当时已经知道疣是病毒造成的。那么是不是用这种香皂洗手把疣治好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手背上的疣好的更快。因为每次洗手的时候手背一定会接触香皂,手腕就不一定。
之后,我每次洗手的时候会刻意用那块香皂洗一下手腕。没过多久,手腕上的疣也好了。我很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妈。因为她胳膊上也长了个疣。但洗胳膊不像洗手那么方便,于是她就每天抠些肥皂,当药膏往疣上抹。果然,也没过多久,她这个疣也治好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当时那种香皂里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含氯的消毒剂。不过前些年因为被质疑有致癌作用,厂商已经换了配方。我当时还特意赶在换配方前买了几块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