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8 19:15
出生于乌克兰的苏联-俄罗斯语言学家尤里·克诺罗索夫在上世纪中叶对玛雅文字的破译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而他认为在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他的猫 Asya,是 Asya 的叫声启发他想到玛雅文字可能有表音成分而非当时学界普遍认为的仅仅表意。所以克诺罗索夫在论文中把 Asya 列为共同一作,并且用他和 Asya 的合影作为作者照片——不得不说两位作者长得还挺像。可惜编辑在论文发表时把 Asya 去掉了。
令人欣慰的是,墨西哥先后为克诺罗索夫立了两座纪念碑,上面都有 Asya。在克诺罗索夫的墓碑上,Asya 也永远陪伴着他。
2022-12-29 14:53
感染新冠后,抗原阳性最多可能持续 30 天,核酸阳性最多可能持续 90 天。如果存在免疫缺陷,时间还可能更久。所以仅凭间隔较短时间的两次核酸或抗原阳性结果是没办法认定再次感染的。即便再次出现症状,也可能是流感或其它疾病导致的。要认定再次感染,要么间隔足够长时间,要么检测前后两次感染的毒株是否不同。
前面说了 🔗网页链接,案例报告和你们没什么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统计数字。
在 Omicron 之前,再次感染的概率还是不高的。有一个在意大利做的研究,收集了某地区 2020 年 3 月 2 日到 2022 年 1 月 4 日之间的二十多万例感染,只发现 729 个再次感染病例。而且这 729 例中,有 613 例是 Omicron 开始后的 54 天里发生的。此前 317 天里只有 116 例。
因为 Omicron 对之前的毒株形成的免疫屏障有较强的逃逸。这也是为什么针对原始毒株制造的疫苗对 Omicron 的防感染能力较差。所以最大的一波再次感染其实 2021-2022 那个冬天 Omicron 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点参考图中纽约州的数据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来。
那么 Omicron 的不同变体之间是不是也会发生再次感染?肯定是的。不过在 BQ.1 和 XBB 之前,一般认为六个月内基本安全。但现在这个“基本安全”的时间可能要缩短到三个月甚至一个月了。还是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 2022 年 12 月以来再次感染的发生又增多了。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近期的再次感染势头和 Omicron 横空出世那会儿还是没法比的。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关心极端案例的再次感染时间是间隔 10 天还是间隔 20 天其实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周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 Omicron。无论是否感染过,在大流行真正结束前,都应该持续保持良好的防疫习惯,积极接种疫苗,在密闭空间内戴好口罩。
2025-07-07 12:55
今天的盲猜关注列表活动又开始啦!//@暴风城风电站:别逗了,技术应用岗和研发岗能是一回事嘛,杭电重邮之类本科进去定那点级干点牛马测试维护的活,你杭电本配92硕进去面研发人家就不要了…//@tombkeeper:2024 年华为从不是 985 不是 211 的杭电招了 258 人,以及,今天的盲猜关注列表活动又开始啦!//@蛙蛙良心麦卡锡:现在找工作,简历一看不是985/211,直接pass。
2025-07-07 12:11
我发现大部分人填志愿主要就是看各种指标,比如是不是 985 是不是 211 是不是联合办学,等等。甚至有人说感觉北邮比较一般,因为不是 985。家长觉得如果孩子上了北邮,将来即便考研考了一个 985,身份也不是“双 9”了。“双 9”就是本科和研究生都是 985。看他们的意思本科读北邮就如同贞女失节,再也无法挽回。北邮尚且如此,既不是 985 也不是 211 的杭电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就更排不上号了。
五星级酒店要求配有足够车位,车位不够就不能评五星级。但你选酒店的时候会关心车位吗?一个酒店可能别的都非常棒,但就是没车位,一个车位都没有。
绝大部分人读大学还是为了就业,选学校选专业都得先看就业,以终为始,从就业倒推志愿。学校的各种评定肯定有参考意义,但那些评定主要是看有多少论文多少院士多少长江多少杰青,并不直接反应就业情况。就跟酒店的星级一样,肯定有参考意义,但如果真想找个满意的,还得自己去了解更多的信息。
2021-08-02 20:02
世界卫生组织非常严肃地告诉大家:
事实:饮酒并不能保护您免受COVID-19侵害,反而可能会带来危害
事实:在羹汤或其他食物中放辣椒并不能防治COVID-19
事实:喝甲醇、乙醇或漂白剂不能预防或治愈COVID-19,却可能非常危险
事实:5G移动网络不会传播COVID-19
事实:吃大蒜不能预防COVID-19
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advice-for-public/myth-bu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