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13:04
苏联有三个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958 年,帕斯捷尔纳克
1965 年,肖洛霍夫
1970 年,索尔仁尼琴
其中,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都属于狗奸贼,只有肖洛霍夫是护苏宝。于是,1958 到 1970 年这十几年里,苏联国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也就发生了奇妙的一波三折的变化。
2014-03-03 22:03
西方媒体从业人员中,有对中国比较了解,谈笑风生过的,也有一知半解的;有相对友好的,也有偏见深重的。这么多年意识形态隔阂,有偏见不奇怪,没偏见才奇怪。比如他们看到一个疮,可能会说“有一个巨大的疮”,或者说“不排除还有很多疮”。这时候你得有个清醒的认识:1、他们有偏见;2、确实有疮。
2023-04-15 21:16
精神上的痛苦大多来自能力和欲望的差值。而欲望又大多来自和他人的比较。
住 1000 万的房子的人,看到 3000 万的房子也会产生痛苦,会觉得 1000 万的房子是如何局促不便,并认为自己只要住了 3000 万的房子自然就不再想别的了。其实住 400 万房子的人看了 1000 万的房子也是一样的痛苦,一样地认为自己只要住了 1000 万的房子就不再想别的了。
《金刚经》讲了一大堆,什么梦幻泡影,什么如露亦如电,都是为了讲最终做到四个字: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庸俗地说,就是看到别人戴劳力士,不为所动;看到别人开保时捷,不为所动;看到别人 3000 万的房子,不为所动。当然,《金刚经》的如如不动没这么简单。但做到了如如不动,自然也就不会为这些所困。
你可以讲佛教是消极的,可以认为对世俗生活没有指导意义。然而,《孟子》也讲“不动心”。而且《孟子》的“不动心”和《金刚经》的”如如不动“有很多共通之处。只不过《金刚经》的”如如不动“是结果,是出世的结果。《孟子》的“不动心”是方法,是入世的方法。
孟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特别自豪的东西。那为什么要有“浩然之气”呢?孟子认为有了浩然之气,就能由内而外做到不动心。所以后来苏轼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有了浩然之气,不动心,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才能千里快哉风。
那么,不动心了,固然少了痛苦,但是不是也就无欲无求了?是不是就不思进取了?其实哪怕《金刚经》里也没有这个意思——还有比想成佛更大的进取吗?
我以前说过“学会利用自己的欲望”:🔗网页链接 ,后来又说“利用欲望让自己努力,控制欲望让自己快乐”🔗网页链接 。想要多大的房子都是没问题的,而要避免由此而带来的痛苦,就要正视欲望,像观察别人的欲望一样观察自己的欲望,像孙悟空元神出窍看着自己的肉身,这样才能驱动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驱动,然后做到利用欲望,控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