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件反馈
  • 支持 TK
  • 微博

    • 看看最新
    • 随便看看
    • 过去一周
    • 过去一年
  • 精选

    • 净想好事
    • 安全合辑
    • 疫苗合辑
    • 读书合辑
  • 文档

    • 搜索说明
    • 百元好物
    • tk猴子

  • 支持
上个页面看看最新
下个页面过去一周

©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加入tk真爱粉群
tombkeeper

2016-01-30 08:59

推荐阅读 //@陳楸帆:严老师真是远见卓识[赞]

2016-01-30 08:21

抱歉,作者已设置仅展示半年内微博,此微博已不可见。

阅读全文 >
阅读全文 >
tombkeeper

2021-03-09 10:19

参考阅读:🔗网页链接

tombkeeper

2014-06-13 10:21

看了 Elon Musk 关于开放特斯拉专利的声明(🔗网页链接)。我觉得说的非常实诚,如果有人往“高尚”、“慷慨”上理解就是侮辱他了。如果特斯拉用专利掐同行,自己独孤求败,不光不讨人喜欢,也难成事。开放专利,带出一批小弟,把电动车的整个生态建立起来,才能把前任大佬抄了,坐稳江山。

阅读全文 >
阅读全文 >
tombkeeper

2021-07-26 11:59

A 股随之而跌,这当然不好。但这也可能成为对面那个托盘里的一个砝码。不知道这个砝码够不够大。我觉得不够。

阅读全文 >
tombkeeper

2015-08-31 21:57

我前阵子说过“可乐加曼妥思”🔗网页链接。还有一类,比这个强,他们会搞一硫二硝三木炭。但他们把一硫二硝三木炭当作自己的领地,相关的一切别人都不能碰,研究二踢脚窜天猴都不行,都是错的,各种错。他们大概也知道没什么道理,所以就放弃了讲道理,不求逻辑自洽,只求跑马圈地。

阅读全文 >
tombkeeper

2022-07-18 21:46

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和主要成分有关,还和杂质含量多少、冶炼锻造工艺、热处理工艺等有关。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无论怎么去想象相关知识的复杂程度都不为过。我前后花了差不多两三年时间——读了书,读了论文,读了手册,还做了实验,才敢说自己懂了一点里面的名堂。

举个例子:对于大部分廉价的市售不锈钢刀具来说,有个简单的办法能大幅提高性能——拿去冻一冻。有液氮用液氮。没液氮用干冰也行,当然效果要差一点。但是“冻一冻”只对不锈钢刀具有意义,对传统碳钢刀具却没用。如果没有了解过相关知识,是很难想象这些的。

中国的钢材牌号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其成分。比如 50Cr15MoV 的意思就是含碳 0.5%,含铬 15%,另外还含一点钼和钒。对一般刀具用的不锈钢来说(不锈钢也有很多类型),碳和铬是对性能影响最大的两种元素。50Cr15MoV 这个碳铬比的钢在热处理到 HRC 57 左右时,在硬度、韧性、防锈性等方面比较均衡,所以适合做日用刀具。

所以,瑞士军刀用的 INOX 钢、德国双立人刀具用的 1.4116 钢的碳铬元素比例差不多也都是这样。虽然国产钢材和欧洲的比多少还有点差距,但也不应该差很多。换句话说,用 50Cr15MoV 制成的刀具并不应该比瑞士军刀或双立人刀具更容易断裂。

在其它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对钢材性能影响最大的就是热处理。很多人对热处理的理解就是电视上铁匠把烧红的刀往水里一丢。对碳钢来说,可能是这样(其实里面的门道也比这复杂)。但不锈钢的热处理尤其复杂。加热炉的温度分布是否均匀?每道工序的温度、时间是不是都恰当?加热炉是否真空?是否进行了深冷(就是前面说的冻一冻)处理?这些都会影响最终制品的性能。

当然对于便宜的菜刀,不做深冷处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回火没做好、淬火温度不对,就可能导致刀具容易断裂。

而即便热处理都做到位了,还有个内伤的问题。刀具总有一定概率存在肉眼看不出来的内伤。内伤可能是热处理过程引入的,也可能是钢材锻造过程引入的。这些内伤会成为应力集中点,导致刀具在受到冲击、弯折时容易发生断裂。当然,钢材质量好,热处理工艺好,发生内伤的比例也会低一些。

在一些重要场合,会用 X 射线等检查钢制品是否存在内伤。但对刀具这种东西就不太可能一把一把拿 X 光机照了。

你看,我其实还没怎么说,就说了这么多。就是因为这里面的知识真是太复杂了。总之,虽然刀具断裂难以绝对避免,但不能认为刀就是应该很容易断的。

阅读全文 >
1
...
5627.85628.8
5629.8
5630.85631.8
...
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