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9 23:09
昨天看了最新一集的“Chuck”。因为背景是澳门,于是道具师被迫需要使用一些中文。结果先是出现了一辆车身上印着“内裤等等洗衣服务”的卡车——敢情这家洗衣店主营业务是内裤。后来又出现了一家黑社会背景的银行——可就算是黑社会,也不至于嚣张到名字就叫“邪恶”银行啊……
2023-08-04 20:18
虽然这条 🔗网页链接 里我强调了“几部”“纪录片”,但看来大家还是对《2012》印象比较深。也有人提到《难以忽视的真相》,这当然算一个,不过这部不是最吓人的。最吓人的我就不发了,这会儿发应该算“散布恐慌情绪”。
还有一部时间比较近的片子,2016 年的《洪水来临前/Before the Flood》,名字吓人,但内容还比较温和。品质也不错,IMDB 评分 8.2,可以看看。
你们注意看海报上的“From Academy Award Winners”。2016 年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终于拿了奥斯卡影帝。这片子是 2016 年 10 月上映。要是再早点,海报上就只能写“From Under-25-Girls-Only Dater”。
2025-06-12 15:35
转发这个乐观者就有机会赢得免费的华容道三日游哦~ 🔗查看图片
2025-06-12 09:54
互联网行业有句我很痛恨的话,叫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对项目前景提出悲观预期的时候,他往往是对的,大多数的项目都是会失败的。但(跨越悲观者的)乐观者用极大的勇气和洞见,最终获得了成功。
我日他妈。
为什么要日他妈呢?因为当我「雄辩地」基于逻辑推理和事实反馈,对项目前景提出悲观预期时,总是有人跟我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他这么说的意思是,你说的可能是对的,但最终我是对的。
you can you up.
他 up 了。
他 die 了。
我最近十年认为失败风险极高,不值得投入,至少不值得带着信心高举高打地投入的项目,最后还没有 die 的情况,数量是零。(但快速试错,收集信号,分析约束我是支持的)
看我口型:零。
但丝毫不影响每一次,真的是每一次,那些盲目乐观者气势汹汹地跟我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他的口气相当于 “我傻但傻人有傻福”。
这句鸡汤金句,早就成了互联网行业,二傻子们遮掩自己的无知的丁字裤衩。到最后把裤衩一撕,甩着几把在沙滩上欢快地跑起来:“来抓我呀,来抓我呀” “你是正确的又怎么样?结果还不是没有显著增长?反正结果都带不来显著增长,你还不如我们充满激情地去试错呢。”
你那不叫试错,你那叫跳楼我日你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