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1 09:06
用高音喇叭喊应该不是先知规定的,因为电子三级管发明于 1906 年。说起来,我们汉族延续千年的民族传统是多子多福,一妻多妾。
2024-01-25 12:33
爱国饭一直都很好吃。因为爱国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很多不能干的事,打着爱国旗号就能干了。官府决定抓不抓的时候,会考虑是不是“打击民间爱国热情”,于是投鼠忌器。
过去半个世纪里,在“保钓”问题上,海峡两岸乃至海外华人中很多人出钱出力,甚至献出生命。1996 年,香港保钓人士陈毓祥在去钓鱼岛宣示主权的时候,就不幸遇难。这个事情年轻一点的人都未必知道了。
在更早之前的 1971 年,那时候中美关系还没正常化,美国的亚洲政策还是“扶持日本,围堵中国”。这时候陈省身就组织在美华人给尼克松和国会写公开信,指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参与公开信签名的华裔教授、专家、留学生等有两三千人。当时杨振宁除了参与发布公开信,还去参议院听证会作证。这时候陈省身和杨振宁可都是美国国籍。有人认为入了美国籍就全是吕超然(🔗网页链接)。持这种观点如果不是因为智力缺陷,就是为了迎合有智力缺陷的人。
然而,有真爱国的,就有假爱国的。十多年前,有人搞了个“保钓”网站,满屏标语口号,留的捐款帐号收了两千多万“保钓款”。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方便的各种网络支付,全靠银行转账,从这一点也可见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搞了这么多钱,怎么说也属于诈骗了,但没事。
2023-12-20 10:51
2007年Science上有一篇《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网页链接 结论是差别不大。
2023-12-19 11:22
最近在反刍一件事情,我试着说说: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会看到类似「女性话多,男性话少」的说法,还会有各种煞有介事的数据,说男性每天说7000句,女性每天要说20000句,同时在很多词语在加深这种印象,比如婆婆妈妈,长舌妇……都在指出女性天生话多。
但是,这很显然跟我观察到的情况非常不一致,比如我的话超级多,我每天要写很多内容,也要说很多话,甚至有时候不过瘾还要直接录个单口播客……回到家也是会拉着六夫人说很多,我俩看电视剧会停下来讨论,看综艺也会就着聊聊理解……说实话,一天20000句根本打不住。
所以,我根本不信那种说法,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何会形成这种说法,这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我能看到两幅景象:
·生意酒桌上,我爸觥筹交错胡谈乱侃滔滔不绝……我妈要么不参加,要么不说话。
·家庭餐桌上,我妈前后操持念念叨叨喋喋不休……我爸要么喝闷酒,要么低着头。
其实,他俩话都挺多的,只不过是错位的,现在想来,似乎男性更多的是在公共场合表达,而女性更多的是在私人场合表达,前者关乎权力,就像很多女性被教育在外要给男性面子一样,很多女性也被教育在外要少说话……结果就是女性很少在公开场合表达,哪怕表达的时长和比例都远远少于男性,仍然会被指责话太多。
原本我不太理解,明明女性在公共场合的表达已经大大少于男性了,为何还说女性话多,后来我想明白了,大致是两个原因:
①很多说女性话多的人,并不是拿那些表达的女性跟男性进行对比,而是在跟沉默的女性对比,ta们期望女性最好沉默一言不发,所以说一句都会嫌多;
②反复强调女性话多似乎成了某种规训,还试图用各种方法来证明女性天生话多,让每个在公共场合表达的女性内心绷着一根弦,总在怀疑自己会不会话太多;
最终导致很多女性也认为自己话太多,越来越不倾向于公开表达,就算要表达也会瞻前顾后,一句可以简单直给的话,也会选择叠很厚的甲,反而影响发挥,这个时候又会有人说: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女性就不应该在公开场合表达,不仅话多,废话也多……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反过来会在私人空间里拼命表达,突然理解了我妈对着我爸喋喋不休的原因,她就是希望我爸听见她的声音,听到她说的话,理解她的心情……
可是很多时候,我爸都没听到,导致我妈不得不一遍一遍地说,如果我妈说的话句句有回应,事事有着落,恐怕也不必如此。正如同我爸在酒局上的滔滔不绝,恐怕也是急于证明他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伙伴。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在话多话少这件事情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至少我们弄明白一件事,它跟性别无关,但它跟每个表达者内心的真实诉求相关,同时它也跟权力相关。
嗯,这是我当下思考的结果,过段时间可以再来反刍一下。
我是六层楼,我爱这个世界。
#老六瞎聊#
2013-05-29 23:16
对Tricia Helfer,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可能还是《Battlestar Galactica》里的“No. 6”。她的五官、身材、嗓音无一不性感,可惜进入影视圈晚了点,拍《Battlestar Galactica》时已30岁,之后也再没演过什么重要角色,而今年已经40了……美人白头,更甚于英雄迟暮。 #每日美图# #1920*1080# #1600*1000#
2021-10-25 12:51
我看《高山下的花环》时还在上小学。有句台词我至今还记得:“我就不信两百个亿换不来一捆甘蔗”。我当时就想:“两百亿,这是多少钱啊”!如果从粮食和肉类的价格看,当年两百亿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五千亿。
《高山下的花环》可能至今仍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这部电影表现了和战争有关的一切,而不只是战争。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英雄都是人,而不只是英雄。我很难做到在一条你能看见的微博里告诉你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好,只能这样向你们推荐:这部电影里有诸葛亮,还有苏大强——你不想看苏大强用机枪掩护诸葛亮去炸火力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