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10:21
类似研究其实早就有过,结论也都类似。但早先那些研究话说得太直接,于是变成了“种族主义”。这个研究说的还是那些事儿,但用词很巧妙:Society、Resilient,看着一点不种族主义。//@来去之间:转发微博
2024-05-05 06:22
纽约时报今天这篇What Makes a Society More Resilient? Frequent Hardship很有意思。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多难兴邦”。划重点:
1. 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比较了遍布世界各地的 16 个社会,如Yukon和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研究人员使用强大的统计模型分析了 3 万年的考古记录,追踪了战争、饥荒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发现,经历衰退使社会能够更快地度过未来的冲击。社会经历的次数越多,最终变得越具韧性。
2. 该研究表明,朝鲜半岛、中国中原和加勒比地区的社会特别表现出增强的恢复能力。
3. 面对重复的压力,增加的韧性模式与生态学家观察森林历史时所看到的相似。经历频繁干扰的生态系统变得最具韧性。
4。 至于原因:里里斯博士推测,在衰退期间,社会学会如何生存,然后将这些知识传给未来的几代人。“这导致了创新——或者技术、实践、行为、技能或传统的采纳,使他们能够在下一次坏事发生时做得更好,”他说。
以下为全文转载。Chat GPT帮我翻译的。
---------------------------------------------------------
是什么使一个社会更具韧性?频繁的困难
比较了人类 3 万年的历史,研究人员发现,经历饥荒、战争或气候变化有助于群体更快地从未来的冲击中恢复。
作者:卡尔·齐默 2024年5月1日
从罗马帝国到玛雅文明,历史上充满了社会崩溃。传统上,历史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单个社会的曲折来定性地研究这些衰退。
但是,像菲利普·里里斯(Philip Riris)这样的科学家采取了更广泛的方法,寻找更长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人类行为的持续模式。在周三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这些方法使里里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能够回答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比其他社会更具韧性?
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比较了遍布世界各地的 16 个社会,如育空和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研究人员使用强大的统计模型分析了 3 万年的考古记录,追踪了战争、饥荒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发现,经历衰退使社会能够更快地度过未来的冲击。社会经历的次数越多,最终变得越具韧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遭受更少的痛苦,”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的考古学家里里斯博士说。 “总的来说,不会有全面的崩溃。”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考古学家报告时间的方式来跟踪社会的历史。大多数有机材料,无论是木炭还是贻贝壳,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碳-14,它会逐渐在数千年内分解。通过测量考古遗址上剩余的碳-14,研究人员可以估算其年龄。
这种方法还可以追踪人口的变化。随着人类群体的增大,他们烧掉的木材越多,消耗的食物越多,留下的垃圾越多,所有这些都可以被日期化。当这些群体缩小时,它们的遗址变得更加稀少。
里里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收集了来自 16 个人口的 40,000 多个碳-14 测量数据的信息。然后,他们观察了所有社会的迹象,看是否存在突然崩溃和重大反弹的迹象。
每个人口都经历了衰退。有些只持续了几代人,而其他的则持续了更长时间。约在 8200 年前,近东经历了人口崩溃,持续了 2,000 多年才恢复。
人们生活的方式导致了不同的崩溃和增长节奏。养殖家畜或耕种土地的社会增长更快,但它们也更容易出现衰退。里里斯博士推测,种植作物或照顾动物群会使人们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约翰·哈尔登(John Haldon)对许多衰退与气候变化同时发生感到震惊。 “这告诉我们气候是我们最薄弱的地方,”他说。
里里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寻找解释为什么有些情况下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深度衰退,而另一些情况下人口下降较小,而且恢复得更快的因素。
一个突出的特征是衰退的频率。你可能会期望经历很多这样的衰退会削弱社会,使其更容易受到新灾难的影响。但似乎发生了相反的情况;经历频繁衰退的社会最终变得更具韧性,经历的下降也更不严重,恢复得更快。
该研究表明,朝鲜半岛、中国中原和加勒比地区的社会特别表现出增强的恢复能力。
面对重复的压力,增加的韧性模式与生态学家观察森林历史时所看到的相似。经历频繁干扰的生态系统变得最具韧性。当然,人不是树,因此里里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不确定为什么社会也表现出这种模式。
里里斯博士推测,在衰退期间,社会学会如何生存,然后将这些知识传给未来的几代人。
“这导致了创新——或者技术、实践、行为、技能或传统的采纳,使他们能够在下一次坏事发生时做得更好,”他说。
如今,随着地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历史教训。里里斯博士不愿根据新的分析提供任何建议。如果文明濒临 500 年的崩溃,知道可能是 1,000 年不会带来太多安慰。
“我们需要明确我们正在谈论的成功,”他说。
哈尔登博士同意,很难使用如此深层次的历史来制定关于当前政策的决定,这些政策往往专注于短期内。
“他们可能完全正确,即这是社会在 10 万年内的行为方式,但这对我们目前没有帮助,”哈尔登博士说。 “如果我们能提前规划 50,000 年,那就太好了。”
2013-07-06 09:09
我也写一篇。我觉得咱们两个应该能把这事儿说清楚。
2013-07-05 21:50
回头有时间我会写篇后门方面的文章给大家更好的探讨一下木马后门漏洞的区分,后门种类以及为什么难检测 @np就是p @奥卡姆剃刀 @tombkeeper @yuange1975 @keithcool @宫一鸣cn
2019-05-05 20:38
505神功元气袋、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哈慈五行针、杨振华851、三株口服液、延生护宝液、昂立1号:🔗中国保健品往事:20年前赚150亿,猪圈刷广告,老农喝后死亡
2022-03-05 19:40
德国女权团体“Wer braucht Feminismus?”(以下简称 WBF)认为现在的航天器都太像“那话儿”了,所以她们设计了一个像“这话儿”的飞船。WBF 已经在 change.org 上发起请愿,呼吁欧洲宇航局给飞船采用“这话儿”造型,以“恢复宇宙的性别平等”。
上个月的事儿,不是愚人节消息。
2025-07-14 13:18
参考阅读:🔗网页链接
2025-07-14 09:01
#出轨Zeus女生被学校开除#
昨天晚上有朋友问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他一边在现实中在公共场合看见有人穿戴黑色的宗教服饰“里切克”,一边在网上看到女大学生因“涉外道德问题”被批“有辱国格”,这是否意味着社会正在向着“前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
他希望知道以我的眼光来看,这个女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是否构成“有辱国格”?
我的答复是: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身份社会中,女性、少数群体对权力的感知力天然就比其他人强,他们不仅能快速分辨判断出群体中谁是拥有更多权力的个体,而且很快就能归纳出不同的身份和共同体所带来的权力等级。
所以在一个社会中,当外国人比本国人地位高时,自然会有女性倾向于优先外国人交往,这种交往当然不限于此事件中那种不道德的、非正常的关系,也包括恋爱、婚姻等正常的关系。这是一种本能的策略,既通过与层级较高者的交往与其分享超出一般本国人的权力。当然了,能不能实现是另一码事。我们可以把这种策略称之为幕强依附。
而少数群体则会在衣着、服饰、语言、习惯上尽量贴近自己可以模拟的“外国人”,成为一种介于本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中间形态,竭力将自己和权力层级较低的本国人区分开来,从而和“外国人”分享较高层级的权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策略称之为幕强拟态。“拟态”是自然届中生物常见的生存策略,一般是一种较为弱小的生物通过伪装,而模拟某种强大或有毒生物的形态。
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历史上不乏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振武军杀胡事件”,见《旧唐书》卷一二七《张光晟传》:
“建中元年,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种胡等自京师还国,舆载金帛,相属于道。光晟讶其装橐颇多,潜令驿吏以长锥刺之,则皆辇归所诱致京师妇人也。遂绐突董及所领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伏甲尽拘而杀之,死者千余人,唯留二胡归国复命。遂部其妇人,给粮还京,收其金帛,赏赉军士。后回纥遣使来诉,上不欲甚阻蕃情,征拜右金吾将军。回纥犹怨怼不已,又降为睦王傅。”
因为回纥人可以在唐朝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所以“九姓杂胡(粟特人)”才会依附、冒充回纥人在京师狐假虎威。而正是因为他们冒充了“高人一等”的回纥人,才能成功在唐朝的京师诱拐到大量妇女,心甘情愿的被他们装在行李里带向未知的远方,直到被执勤的唐军用长锥刺中才出声。
所以事情其实很简单,当外国人比本国人地位高,一些女性就会优先和外国人交往,一些少数群体就会尽量打扮成外国人的模样。反之,当本国人比外国人地位高,这些女性自然会转而优先和本国人交往,这些少数群体就会打扮的和其他本国人没有两样。
这种“慕强”和“趋利”的选择和行为本身和“有损国格”没什么关系。人必自辱之,然后人辱之,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低外人一等,那么得到外人的尊重无异于痴人说梦。国家是人组成的共同体,如果把“国格”作为“人格”的共同体,那么当这种“慕强”和“趋利”的选择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身就说明了这个社会的平均人格水平不高。
所以逻辑不如说是相反的,不是较低的个体人格水平拉低了群体人格水平,而是“低人格水平社会”批量产出了被蔑称为“巴西牛排”和“行走的家具”这样的低人格个体,而他们被蔑视的原因也仅仅是被曝光在公众的审视之下而已。他们的存在也意味着群体的权利和人格水平高不到哪去,因为毕竟:
这是同一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