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13:43
能量守恒是初中学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是高中学的。//@马少平THU:回复@Quiereme-:难道你学化学的可以把水变成油?//@Quiereme-:您是计算机系的教授,化学这边就别来参合了 //@马少平THU:光明日报曾经用至少一个整版报道此事,其中一句记忆犹新:正因为他不懂化学分子式才有了此发明。
2012-04-09 14:33
据说文革时候许多人一遍又一遍看《列宁在1918》就为看那一小段芭蕾里的大白腿。我小时候看希瑞也对那二次元大白腿印象特别深刻。
2012-03-28 21:04
如果不考虑用背夫当食物,且要保证背夫的生命,至少需要雇2个。A、B、C三人各带4份食物上路。第一天后,C带1份食物返回,多出2份给A、B。第二天后,B带2份食物返回,多出1份给A。这样A还剩4天路程和4份食物。
2012-03-28 20:42
今天陪儿子走圈,他给我出了一题,我一时之间没答出,遭到儿子鄙视
。题目:要从沙漠这头走到那头,我可以雇佣背夫,但我和背夫都只能带4天食物,走完也都需要6天,问我需要雇佣几个背夫?具体方案?2024-05-11 10:23
2023-04-19 18:39
2023-04-18 14:52
最近,我在网上看了好多演讲,都是一些名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比如著名企业家出席高校毕业典礼啦,大国领导人在国际峰会上致辞啦之类的,听多了以后,我就发现这类演讲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套路,几乎形成了某种文风。
具体来说,就是这种文风尽量回避负面词汇,用间接或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表达不满,同时,发言者偏好抽象概念,并想方设法将话题拔高然后引向积极正面,这种说话习惯在正式场合会显得礼貌得体,但在日常生活中强行这么说话,就会给人一种阴阳怪气,生拔硬拐,装大尾巴狼的感觉,有时甚至会形成一种诡异的疏离感,太过严肃以至于有些搞笑。
比如:
张三:“哥们儿,你觉得老北京豆汁儿怎么样?”
李四:“这次来北京旅行的过程中,我有幸感品尝到了豆汁,不得不说,豆汁的味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拓宽了我的生命体验,北京人民在塑造本地独特饮食文化时展现的探索精神和卓越创意让我由衷钦佩。”
张三:“我看网上好多人骂豆汁儿恶心,说臊哄哄的,一股泔水味。”
李四:“确实,我也注意到网上一些人在品尝了豆汁后对其作出的负面评价,甚至将其味道和生活中一些不令人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了一起,显然,他们在欣赏豆汁的味道时面临着挑战,但我以为,体验各地的文化习惯传统是我们感受和理解世界的重要一环,罗素先生曾经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我想正是北京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增进了这座古都厚重的底蕴。”